第四章 滋养,从自己做起

毫无疑问,亲密关系的改善,最好的情况是双方都成长,相互滋养。

但是,当我们在滋养这件事情上过于强调“相互”时,就又是在要求对方,像是在说:

“你滋养我,我才会滋养你。”

如果对方也这么想,就又会陷入两人都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到对方的改变之上的困局之中,谁也不会主动先滋养对方了,还是像在胡同里都希望对方先倒车一样。

这意味着,如果你真的想要改善亲密关系的话,最好的做法,是先不管对方做得如何,只管把自己的事情先做好。你有改变,关系本身就会有改变,自己做那个良性循环的启动者。

这也是一种把人生把握在自己手里的做法,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也有可能,仅仅是你自己在滋养对方,你就可以感受到一些感动在心里。真是这样的话,滋养对方的同时,也滋养了自己。

我对这一点是有一定感触的,当我想着为我爱人做点什么时,自己心里也常常能感受到幸福。比如做一顿她喜欢吃的饭菜,做的时候心想是专门为她做的,这时心中就会有一种幸福的感觉。那是一种跟对方在一起的感觉,温暖、喜悦。

当有人滋养你时,他与你在一起。当你滋养别人时,你与他也是在一起的。滋养与被滋养,都是与人在一起,不再孤单。而在一起,不正是亲密关系存在的意义本身吗?

如果你愿意,现在你就可以先放下书,想一想你可以为你的爱人或家人做点什么,但一定要是对方需要的内容。或者如果现在没有条件马上去做的话,计划一下在未来某个时刻去做也可以。

比如对方想要的一个东西,想吃的一种食物,想去的一个地方,想得到的一种对待等。

然后,觉察一下,你有什么感觉?

1.你做了或打算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在为对方做一些付出时,自己也可以感受到幸福的话,这说明你体验到了与对方在一起的感受。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人体验不到,这其中可能有很多原因。

有一种情况是有的人在亲密关系里只能接受对方来满足自己,而不愿意去满足对方。比如我遇到过一些学员,他们的困惑是“我不需要爱人时,他也来烦我”。

我把他们的特点形容为:“只能我对对方有需要,对方不能对我有需要”;或“只能我使用你,你不能使用我”。

这实际上是婴儿的心理,只能妈妈满足婴儿,婴儿是不会也没有能力满足妈妈的。

他们没办法滋养别人,所以,他们也很难维系长久的亲密关系。

与他们在一起的人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在他眼里似乎是他的一个工具或物体,唯独不是一个人,是不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意愿的。

这是很让人心寒的事情。

那么,他们到底是怎么了呢?

滋养的前提

婴儿出生后,并不知道外面有别人的存在,包括妈妈,他觉得是自己在满足自己。这时别人在他眼里都还不是人,跟整个世界一样,都被他感知为是他的一部分而已。

这时的婴儿,是处于一元关系中的,即世界和他是一体的,在他的感觉里,世界上只有他自己存在。

大约6个月时,婴儿才会意识到外面有个妈妈在养育自己。如果你养育过孩子,你会知道婴儿这时开始“认生”了,不认识的人有时不让抱了,这意味着婴儿知道了谁是妈妈。

婴儿的世界里开始有了妈妈,也开始有了自己。从这个时期开始,婴儿就进入了二元关系里,婴儿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和妈妈不是一体的,妈妈也是一个独立的人。

也只有从这时开始,婴儿才会有照顾别人感受的能力,比如有时吃东西时会喂妈妈,看妈妈吃不吃。照顾别人感受的前提是意识到有别人的存在。

从此婴儿也就走向了逐渐和妈妈分离,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人的旅程,这个过程要一直持续多年。

再往后,大约3岁,爸爸开始进入孩子的心理世界。这时,对于男孩儿来说,爸爸是他的竞争对手,竞争的目标是妈妈的爱。对于女孩儿来说,爸爸是她爱恋的对象,妈妈是竞争对手,即进入了著名的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期[1]。

这时的关系,不管对于男孩还是女孩,都是三元关系。而三元关系也是未来他要面对的复杂的世界的本来面目,即有爱有恨,有竞争有合作。心理发展度过这个阶段,才是成熟的。

心理状态还完全处于一元关系的人,最需要的是让自己的心理状态进入到二元关系,最好是三元关系里,即世界除了自己,还有别人,别人中有男、有女,有各种各样的人,他们都可能与自己不一样。然后才可能会适应亲密关系,因为亲密关系是二元关系,这个二元关系在与外界互动时就变成了三元关系。

心理状态完全处于二元关系状态的人,虽然说可以把别人当人来看待了,但他们会特别害怕分离,两人一不见面,就感觉对方像不存在了一样,对方在他心里还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存在。所以,他们会特别地敏感,亲密关系也是容易遇到问题的。如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进入到三元关系的阶段,拥有幸福的亲密关系更容易成为现实。

如果你发现自己不愿意在亲密关系里为对方做任何付出,希望对方对你也完全没有需要,你可能需要搞明白自己是不是完全活在一元关系里。是的话,解决了这个问题,你在亲密关系中的很多困惑和困难会有机会得到解决。

反过来,如果对方是完全活在一元关系中的人,你想要滋养对方的话,困难也会非常大,因为对方对爱的需要是吞没式的,也就是无止境的。即你给多少他都觉得不够,像个黑洞,很难被填满。

如果对方已经进入了二元关系,相对要容易些。到了三元关系中的人,需要的滋养就会少一些了,因为他的人格已经比较成熟了,他对你也会有很多滋养了。

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在各个阶段都可能有缺失,多数人可能并非完全停留在一元关系或二元关系中,而是在一元关系中有一些缺失,在二元关系和三元关系中也有一些缺失。就像很多人都盖了三层楼,楼是盖起来了,但都有缺失的部分,有的是某个楼层少根柱子,有的是某个楼层的柱子不够结实,有的是某个楼层墙漏风,有的是某个楼层缺窗户少门等。

而那些完全停留在一元关系和二元关系中的人,像是只盖了一层或两层。他们最需要的,是把三层楼都盖起来,这往往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也就是心理咨询。

而滋养要做的事,一般来说是对方已经有了三层楼了,我们来帮助他一起补补那些缺失的部分,以及加固一下那些不够结实的部分。

不过,如果你想要在亲密关系里通过滋养来帮助对方把楼从一层盖到三层,我不能说从理论上完全不成立,但那一定会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所以,你滋养的难度,除了你自己处在哪个阶段以外,也要看对方在哪个阶段。

在本书中,我会具体介绍一套系统的方法和思路。只要适合你们的关系,但凡你做到一些,你可能就会看到你们的关系有一些好的变化。

幸福,从来不在别人手里,而是在自己手里。

你的缺失越少,滋养对方越容易

当你想要滋养对方,某些时候是要围绕着对方内心的缺失来思考和做事的,也就是有时要一定程度地以对方为中心了。

但如果你也有不少缺失,比如也时刻渴望得到对方的认可、在对方心里永远排在第一位等,而对方也满足不了你这些需要的话,这可能就不行了,因为这些需要是不太容易放到一边的,这些需要不被满足,你会非常痛苦的。

仅仅是因为需要不被满足,你就有可能会愤怒或恨对方的,何况你还要去满足对方。怀着恨意或压抑着心中的愤怒去滋养对方,这将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说不定哪一天忍受不了就会彻底爆发或放弃之前的努力,将这些愤怒或恨释放到对方身上,这就又变成了相互伤害了,我想这不是你想要的。

还有可能,这些愤怒和恨组成的攻击性力量未被你觉察到,你可能会有潜意识层面的攻击,这有时比直接表达攻击性对关系的伤害更大。

这些行为通常是不被自己所觉察的,更不会是故意的,但却能达到攻击对方的效果。

比如:不经意就忘了对方交代的重要事项,不想与对方发生性关系或发生时行为粗暴,不经意让对方当众出丑,把饭做得难吃等。

同时,想要深度地滋养对方有时是要承受对方的攻击和否定的,当对方攻击或否定你时你如果报复他,多数时候对他是没有帮助的。反之,很多时候如果你可以承受住攻击,不因此改变对他的态度,是可以帮助他慢慢降低对你的攻击性的,这样也就促进了他的人格的整合与发展。

就像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一样,哪吒一出生就开始攻击众人、毁坏房屋,当母亲把充满愤怒与敌意的他抱在怀里时,他一口咬住了母亲的手臂。这时,他母亲继续紧紧地把他抱在怀里,充满母爱地看着他。他的眼神立即就由愤怒、敌意变得可爱了,但又有些困惑与不确定感。之后,他确定了自己在母亲怀里是安全的,没有人可以伤害到他,眼神就又变成了可爱的、亲切的。

那一刻,借由母亲对他的接纳,他心中的外部世界由充满敌意的变成了善意的、有爱的,他被母亲滋养了。看这部电影时,这一幕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让我对影片的创作者们也敬佩不已。

在孩子的成长中,他们很多时候是通过攻击来感受和认识外在的世界的,就像小婴儿见到什么都用嘴啃咬一样,那是他认识世界的方式。同时,在需要未被满足时,他们也会通过攻击外界来表达不满。

面对孩子的攻击,母亲如果可以接住,孩子会认识到外部有一个人在关爱他、照顾他,他和母亲的界限慢慢也就出来了。同时,他也会感觉母亲是有力量的,自己的攻击性是可以存在的,攻击性慢慢就可以整合到他的人格当中去,他会成为一个有力量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有力量的人,并不是攻击性强的人,反而是不容易产生愤怒但能坚守自己边界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强者。那些成年后充满攻击性的人,并不是有力量的人,而是对世界充满恐惧和愤怒的人,是儿时没有得到足够好的照顾和关爱的结果。

攻击性偏强的人,常常是希望通过攻击外界来改变环境,好让环境适应他们,当他们的攻击性被接纳,同时又意识到自己被爱的时候,攻击性是有可能被慢慢驯化了的。

不过,攻击性被驯化有一个前提,即被他攻击的人不会被他摧毁,既不会因此变得伤心、难过,也不会报复和惩罚他,而是根本不受他影响,依然对他还是原来的态度。

我有一个来访者对我说,我感觉内心的那个我出来了,会把世界都毁灭了。

另一个来访者说,我担心一攻击你,你就会离开我。

他们会有这样的担心,都是因为当初的父母不够有力量,无法承受他们的攻击,比如在他们咬母亲的**时母亲打了他们一顿,或者他们哭闹时被扔下不管了。

这两位来访者都是女性,当初都收回了自己的攻击性,也就没有发展出力量感。她们俩有两个共同点:说话声音都比较小,也都比较瘦小。

而那些因为被惩罚、报复但并没有收回自己攻击性的人,他们一般会显得有力量,但会变成任性、倔强、脾气大的人,通常不愿意向人妥协。

在亲密关系中,人们评论某些夫妻时会有“某人可以降住某人”的说法,这里的“降住”有时指的就是不被对方的坏脾气所摧毁,反而能让对方变得平静下来,实际上就是滋养。

在亲子关系里,很多母亲可以做到这一点,用爱对待自己孩子的攻击性,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内心充满力量感的人成长起来,他们成年后往往同时拥有幸福与成就。

放在亲密关系里,做到这些就有一定困难了,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成年人的攻击,尤其是面对一些攻击性过强的人时。

但是,面对一些常见的攻击,或者攻击还没有升级到过于强烈的时候,如果能够接得住,对方的攻击往往就不会再升级,亲密关系中相互伤害的恶性循环就会被终止。如果持续感受到你的善意与关爱,对方的攻击性就有逐渐降低的可能。

当然,如果对方的攻击很强烈,火气很大,你也能够接得住的话,那样更好。

只是,被攻击还要继续对他一成不变地好,这的确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做不到也可以理解。

但如果你能了解更多的心理学知识,知道对方攻击背后的需要,以及明白你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他真正想要攻击的那个人,你只是儿时创伤他的那个人的替罪羊,你被对方的攻击实实在在伤到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承受能力会提升。

在后边,我会介绍一些相关的原理,帮助你理解对方愤怒背后的需要及原理。

面对那些攻击性向内、容易抑郁的人,想要滋养他们,就更要能承受他们的攻击性,因为他们只有把攻击性从向内转为向外,才可能会把攻击性整合到自己人格当中,变成有力量感的人,以及有生命力的人。变得会愤怒,往往是他们变化与成长的开始。

成长自己,滋养会变容易

滋养一个人可能需要承受这么多,看完上面的内容,你还想要滋养对方吗?想要的话,你可能需要给自己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为什么你要滋养对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需要有你的答案,这是你去滋养对方的动力,这也是为什么滋养这么不易,你还要去做的原因。

我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什么,但如果你的答案中有很大比例是因为恐惧的话,比如害怕离开对方太痛苦,或者担心离开对方之后,自己一个人无法过上想要的生活等,因为这样一些原因才去经营关系、滋养对方的话,那么这些内心的恐惧很可能会影响你经营关系、滋养对方。

比如有人会因为恐惧而控制欲极强,或动不动发脾气,还有的人会讨好对方、压抑自己,这些对滋养都是不利的。

这些年我接触很多案例,其中一个类型给我很深的印象。

这类来访者当中女性占比偏高,通常是前期他们在关系里控制欲很强,动不动就发脾气。一开始对方还能承受,经过一段时期之后,或者发生了一些对方实在无法忍受的事情之后,比如他们攻击对方的父母,或者动不动就情绪上来了拿孩子出气,对方就提出了分手。

这时他们才忽然意识到自己之前做了什么,想要开始挽回关系并好好经营,且很后悔自己之前的做法。

他们之前的控制欲、爱发脾气都与内心的恐惧有关,恐惧对方不爱自己,现在当他们想要修复关系时,看起来不再控制和发脾气,但实际上在他们的内心的恐惧依然是存在的,甚至比以前更强烈。这种情况下,即便修复了关系,也是很难滋养到对方的。

因为他们中一些人,会从原来的控制、发脾气的一端,跑到完全地放弃自己、讨好对方的一端,而放弃自己、讨好对方是无法滋养到对方的。关于这一点,我会在后面的章节有专门的阐述。

也有一些人,关系一旦稳定之后,他们内心觉得安全了,就又回到原来的控制和发脾气的状态中去了,这样过一段时间后对方又可能受不了,然后又提出分开,他们又要挽回。

这样经过几次分分合合的反复之后,对方可能就对他们的改变完全失去了信心。这个时候,他们想要再次挽回对方,就变得极其困难,甚至不可能了。

想要滋养对方,需要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恐惧,因为恐惧越多,我们就越容易被对方唤起情绪,情绪起来的时候,也就很难做到滋养了。

因为恐惧想要经营关系,而经营关系就需要滋养对方,想要滋养对方就要减少恐惧,事情又回到了起点。

说到底,我们会因为恐惧或痛苦而想要做一些事情来避免恐惧或痛苦的事情发生,但人生更多的痛苦恰恰是因为我们想要规避这些恐惧或痛苦而产生的。真正要解决问题,我们终将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或痛苦,因为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如果你在滋养对方,并发现做起来非常困难,甚至会有不少痛苦,这种情况下,你还想要继续滋养对方的话,你就需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或者说强大自己的内心了。

在强大自己的内心方面,我在上一本书《爱的五种能力》中介绍的情绪管理的方法和允许的练习,实际上都是很具体的让自己内心强大的方法。

从情绪管理的角度来讲,当内心有情绪时,尤其是自己的情绪按钮被触碰时,可以试着去穿越这个情绪按钮,穿越的过程,即是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痛苦的过程。

比如,当对方说你地拖得不干净时,你可能会愤怒,想要对他说“自己不干,别人干活时就不要说三道四了”。

这其实就是害怕被否定的情绪按钮被触碰到了,因为这种感觉不好受就会想要攻击对方,愤怒是想要攻击对方的动力,但不是最初的感受。最初的感受是因为被否定而唤起的感到自己不够好而产生的痛苦。这些痛苦可能是儿时被否定时的痛苦感觉,也可能是儿时想要关爱而得不到时的痛苦感受,等等。

如果你愿意,可以试着去感受一下愤怒背后的这些痛苦感受,跟这些感受在一起待一待,就像按摩时虽然有点痛,但你依然在承受一样,如果这些感受经过这个过程变得可承受,你可能也就不会再想向对方发脾气了。这样一来,你就完成了一次穿越情绪按钮的过程。

从允许的角度来讲,当遇到自己不能允许的事情时,可以用“我允许”的练习轻轻地和内心的脆弱及痛苦来一个接触,看看是否真的不可承受。如果原来以为不能承受的事情,实际是可以承受的,通过这个过程,也是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了些。

比如,对方把袜子和裤头一起扔进了洗衣机,你如果觉得他这是做了一件很无知,甚至是愚蠢的事情,原来你可能会发脾气或嘲讽对方,现在你可以对自己说“我允许他达不到我期待”,来和自己内心深处对他的期待的落空而产生的痛苦感受做一个轻轻的接触,看看自己是否可以承受。

如果可以承受,或者不可承受经过这个过程变得可承受了,你就完成了一次和自己内心的脆弱或痛苦接触的机会,这就会有成长的发生。

人的内心总是要经过这样的面对才会成长,而这些都是面对的方法。

除此之外,如果你的爱人也可以滋养到你,满足一些你的内心需要,也当然是可以帮助你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

关于这一点,如果对方已经在这样做了,当然很好,如果对方没有开始做,或者做的不是你要的,你也可以通过述情来告诉对方你想要怎样的滋养。我会在后边专门介绍邀请对方来滋养自己的方法。

如果你的确是想要通过他人的帮助来强大自己的内心的话,目前为止,最科学和最高效的方案是找一个合适的咨询师来滋养你,帮助你成长内心。在你得到他的滋养之后,就可以持续地向你的爱人提供滋养了。

在寻找咨询师的帮助这件事情上,不少人对此是有误解或偏见的,觉得只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会做咨询,自己去接受咨询就好像说明自己有心理问题一样。实际上,就像我前面说的,人人都有心理创伤,每个人的人格之楼都可能缺砖少瓦,去寻求帮助是一种正视自己问题的做法。

我本人这些年先后接受过三位不同咨询师的咨询,现在仍在做的,是一位资深的咨询师的精神分析。每周一次,已经做了三年,并且还会再持续一段时间。作为一个咨询师,这也是我成长和学习路上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几年做下来,我觉得这是对我人生而言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影响到了我的生活、工作、健康等方方面面。单拿精神状态来说,明显感觉我比原来精力要好不少,运动时感觉到身体比以前有力量,睡眠时间也减少了。在婚姻关系中,我也明显感觉我比以前更加能够承受和接纳我爱人的情绪了。

现在我感觉,即使我没有从事现在的工作,而要是知道咨询可以给我带来这么多好处的话,我还是非常愿意做这件事情的,并且早早就开始了。

这种成长性的咨询,有点像健身,后者是强大身体,前者是强大内心,两者都很重要。在当下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就像有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自己的健身教练一样,不久的将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我们只不过比大多数人超前一些而已。不过,这也是一件投入极大的事情,需要付出不少的时间、费用等。

这样一来,你去滋养你的爱人,你的咨询师来滋养你,你对爱人的滋养更容易长久持续。

如此,你获得亲密关系上的长久幸福,也不再会是一件看运气的事情了,而是会变成一件比较有把握的事情。

就在昨天,我的一位来访者告诉我,之前跟她提离婚的丈夫现在对她的态度发生了不少改变,她应该是挽回了自己的爱情。而她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与她这两年在持续地接受咨询是分不开的。

不过,有一点是需要特别提醒的,对于亲密关系中的滋养而言,有一种情况是危险的,即恋爱时遇到一个不合适的人,原本不想跟这个人在一起,当想到可以通过滋养改善关系时,就决定跟这个人在一起了。这样的风险在于,当在一起之后万一滋养不了对方呢?或者怎么滋养对方也达不到自己的期待呢?那时候怎么办?

何况,任何人可以为别人提供的滋养都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因为人的能力、精力都是有限的,不要觉得自己什么人都可以滋养,我们都不是神。尤其是有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的人,滋养对他们的帮助会非常有限,他们更需要的是专业的心理或医学治疗。

[1]俄狄浦斯期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性心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0~1岁,口欲期,即婴儿的快感的满足主要来自口唇部位的兴奋;第二个阶段是1~3岁,肛欲期,即儿童这时的快感的满足主要来自控制大小便时排泄器官感到的兴奋为主;第三个阶段,也叫性蕾期、恋父恋母期,儿童主要的兴趣是与同性父母竞争异性父母的爱,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可以体验到**的兴奋所带来的快感。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