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导向胜过百份文件

人治官场,制度不少、文件很多,其中,号召性的、禁止性的规定最显眼。不准这个、不准那个的,好像要求挺严的。

其实未必是那么回事。比如逢年过节,或者领导生病住院,乃至家里有什么婚丧嫁娶的事,按照制度规定,显然是不准下属送礼的。实际上怎么样呢?官场有个说法,去的人记不住,不去的人记得很清。

还真有这样的事呢!

张居正回家给亡父举行葬礼,湖广省大大小小的干部,免不得摩肩接踵、争先恐后,纷纷前往张居正在荆州豪华无比的府邸,借祭奠张老封翁的名义,给国家最高实权人物送红包、献殷勤。

有些人的表现,实在令人齿冷!整个就是哈巴狗、贱奴才!

可是,湖广省的干部中,“该”来的,还真有一个人没有来。

谁来了,张居正确实未必记得住;可是,谁不来,他也确实牢牢记在心里了。

实际上,大家都来了,就他不来,不仅张居正知道,也不仅湖广省的官场中人知道,甚至连首都的人都知道了。

这个“该”来没有来的人是谁?

巡按御史赵应元是也。

此人在张居正进入权力中枢时,在四川、河南当过两个地方的知县,后来选调到都察院担任“议员”,旋即就被任命为巡按湖广的御史。

巡按御史是个级别不高、权力挺大的职务,在一个地方,巡按御史是非常显赫的人物。

一般说,能够担任巡按御史的,都是年轻气盛、意气风发的人物,前途光明,仕途坦**。

可能正是因为官场历练不足,赵应元不仅不善于抓机遇,反而因为自己独善其身的姿态而惹了麻烦。

按理说,赵应元很可能是与张居正关系不错的,不然,怎么会被派到他的家乡当巡按御史呢?

是不是这个人巡按湖广以后,听到张老爷子的所作所为,实在看不下去,虽然不敢弹劾、揭露,惹不起,躲得起吧?活着的时候躲着,死了还躲着,就是不去给你送葬!或者,他对张居正一路上“显示出骄奢的气焰和唯我独尊的情绪”很反感,总之,他毅然决然缺席了。

当然,赵应元还是说明了理由:巡按湖广的使命已经结束,要办理交接。而且他给都察院报了一个假条,说自己病了,需要回家调养,恰恰选择在张居正为其父举行葬礼的当天,辞职回陕西老家了。

这个消息,张居正马上就知道了。

在人们的想象中,高级领导干部应该是学问比较大、水平比较高、心胸比较宽广的。至少,堂堂的国家领导人,日理万机,是不会在意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的,或者说,是不会斤斤计较的。

事实却不尽如此。

令人大感意外的是,行动会如此迅速而激烈:张老爷子的葬礼刚刚落幕,开除赵应元公职的命令就发布了,这个时候,张居正还没有返京呢!

开除赵应元的事,谁办的呢?张居正的心腹嫡系、幕僚兼儿女亲家、“议长”助理——都察院佥都御史王篆。其实他也没有直接出面,而是让“议长”陈炌具体办的。当然,开除的理由不会是赵应元没有参加张居正父亲葬礼,这个根本不会提的,而是说赵应元违反纪律,托病回家,是欺骗行为。

应了那句话了,谁不来,记得清楚。光记住还不行,记住就是为了让所有的人都记住,不来是有严重后果的!

那以后谁还敢不来啊?所以,官场中人,不逢迎讨好领导,实在很难啊!即使你挺洁身自好的,可是人家总有理由整你,还让你有口难辩。权势人物要想整谁,实在太容易了!舆论、司法机关都是人家掌控的,你说话的机会都没有,把白说成黑你就是黑的;何况,在体制性腐败的官场,找谁点儿毛病,也并不是难事,谁敢冒这个风险呢?不管是不是愿意,至少得随大溜,别成为另类,否则后果真的很严重啊!

难怪张居正出行,沿途的逢迎谄媚,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呢!

可是,你也别说,能够讨得领导欢心的,确实就有好处!张居正刚回京,沿途巴结张居正最离谱儿的保定孟巡抚,就提拔了!

这位孟巡抚,还是亚圣的后代呢!连人格也不顾了,谄媚讨好到了让大家都脸红的程度,正史上说是“谄过甚,众羞称之”!

就是这样一个干部,干部群众还正在议论嘲笑他呢,以为这小子太过了,领导反倒不好办了;没有想到张居正一回京,提拔的任命就下了!很迅速的!

老实说,接待领导的过程、领导家里有事时干部的表现,都是领导考察干部的机会。

除了赵应元、孟巡抚,还有一些人,也通过这次顺便的“考察”,硬是破了硬杠杠儿提拔了,徐学谟就是其中之一。

徐学谟比张居正大几岁,中进士晚一科。要说,此人还是比较敢作敢为的一个干部。在当荆州府一把手的时候,和隆庆皇帝暗中争夺皇位的景王最后不得已到嘉靖皇帝的出生地安陆就藩,或许是嘉靖皇帝觉得有愧于他吧,对他很放纵,此人就想把荆州城北沙市的土地强行划入他的地盘。徐学谟坚决予以抵制,为此受到景王的参劾,被抓到狱中审讯,虽然没有判刑,却被贬了官。荆州人非常敬佩他,把沙市称为“徐市”。张居正初入官场时,对目睹不平拍案而起者是有好感的,他进入高层后,对敢于抗上的干部,实际上并不欣赏。但是徐学谟反对藩王,张居正很赞赏,他早就说过,国家的一大问题是藩王问题,建国初期还不是问题,但是后来藩王越来越多,财政上是沉重负担,张居正很反感。所以他对敢于和藩王叫板的徐学谟印象不错,两个人关系比较亲近。张居正执政后,不断提拔他,让他取代王世贞做了郧阳的一把手,算是张居正家乡的父母官。或许是徐学谟总结了经验教训,也学会了官场中讨好巴结领导的那一套,张居正回家葬父,有关葬礼的一应事宜,堂堂的三品高官,仿佛成了红白喜事的执事,跑前跑后,筹划、办理得很卖力、很周到。张居正回到北京,立即启动了提拔程序,任命为刑部副部长,过了两年,又提拔为礼部部长。而徐学谟本人,因为没有庶吉士“学历”,其实不具备当礼部部长的资格,因为早在近百年前,就有礼部部长“非翰林不授”的惯例了,这是不成文宪法。像徐学谟这样不具备“硬杠杠儿”,又直接由外部的副部长提拔为礼部部长的,近百年来,只此一例。

另一位叫张纶的,是北京东边通州的领导,他接待张居正的母亲很用心,别处都是山珍海味,他却用绿豆粥、瓜蔬笋蕨,老太太很高兴,对儿子说,我从江陵到北京,这一路上都很烦热,就是在通州感到了凉爽。第二天,提拔张纶的文件就下了!

不同的领导,行事风格不同,强势领导往往无所顾忌,讨得欢心和惹他反感的,后果立竿见影:赵应元这样的干部,不能用;孟巡抚这样的干部,要重用!徐学谟这样的干部,突破制度也要大用!

所以,发一百个文件,说一千次禁止,制定一万个规范干部任用的制度,什么不准送红包啊,什么不准对领导歌功颂德、讨好巴结啦,务必讲正气、坚持原则抵制错误做法啦,等等,可能未必有效。

除非,遭到开除的是孟巡抚、徐巡抚,而受到提拔的是赵应元。

不过,曾经以深有城府著称的张居正,这样无所顾忌,恩威立竿见影,让许多人感到意外、不解。有人说,张居正如此,看来是精神恍惚了;有人说,一个号称英察的领导人,屡犯这样低级的错误,他还能立得住吗?离垮台的日子不远了!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